教学管理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1-12-30 15:30:00    点击:   发布人:

为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工作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精神,推动我院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保我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7号)为指导,以《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冀政办[2015]7号)为统领,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工作目标

(一)建立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常态化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

紧紧围绕学院发展目标,确立质量目标和标准,建立以“五纵五横一平台”为基本框架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完善涉及全员、贯穿全程、覆盖全面,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常态化诊断改进工作制度,将诊改工作融入学院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形成“目标—标准(制度)—运行—诊断—改进—目标”、“运行—监测—预警—改进—运行”质量螺旋递进的常态化内部诊改机制。

(二)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的基础作用,促进我院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预警和统计分析功能,在决策、管理、运行、监控和质量年报等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

(三)树立现代质量文化

通过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提升全院质量意识,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内涵,形成工作有标准、质量靠大家的现代质量文化意识,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工作原则

(一)诊改工作与学院事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要点相结合

以落实学院事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要点为契机,以建立目标链和标准链为主要抓手,以专项发展规划、发展目标为支撑,深入开展诊改工作,使学院的质量保证理念、质量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与发展定位相一致。

(二)数据分析与实际调研相结合

以灵活有效的实际调查研究为基础,借助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开展客观性、定量性的诊改工作。

(三)坚持标准与注重特色相结合

遵循SMART原则(准确、可测、可达、相关、时限),以建设考核性诊断制度为着力点,系统设计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的质量目标和标准。学院各单位可在此方案基础上,根据自身特色,补充有利于个性化发展的诊改内容。

(四)自主诊改与抽样复核相结合

以学院自主诊改为基础,积极参与教育行政部门对学院抽样复核。

四、体系建设

“在职业院校内部建立自主性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诊改机制”,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整体框架的设计指导思想。框架设计以“建立目标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满意度”为目标,建立以“五纵五横一平台”(五纵: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横: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一平台:校本数据管理平台)为基本框架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学院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体系架构如图所示:

图1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图(下载文件后观看)

(一)健全组织机构,形成组织体系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各机构职能分工

(1)建立党委领导,院长指挥,质量保证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的质量保证组织体系,统领决策、生成、资源、支持、监控五个纵向系统,联接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充分发挥行政职能部门作用,聚焦发力、全面保障系(部)在质量生成过程中的核心功能。

(2)建立“学院—系(部)”二级质量保证组织。

学院质量保证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负责对学院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组织制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运行方案,全面实施质量诊改;下设质量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院教务处,负责学院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对各部门质量管理工作运行情况进行考核性诊断、监督、指导和协调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分析、研究与反馈,并上报学院质量保证工作领导小组。

系(部)质量保证工作组——组长由系(部)主任担任,负责系(部)的质量管控,审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进行课程质量的自我诊改和学生学业情况监测分析,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保证专业建设质量和课程质量。编制系(部)专业年度质量报告和专业(课程)质量分析报告。

图2  机构职能分工(下载文件后观看)

2.厘清部门归属,明确各部门职责

(1)按照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个纵向系统,将学院各部门归入相应的系统。

(2)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形成岗位工作标准、流程

遵循职能明确、职责明晰、责权一致、责任到人的原则,结合工作实际,从加强部门自身建设的需要出发,对部门内设岗位及其职责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形成规范科学的部门工作职责和岗位职责。各部门根据自身在纵向五系统中的归属,按照岗位—职责—工作—标准的开发流程,对照现有职责,明确部门职责与权限,并将职责细化为具体工作。在此基础上,按照SMART原则(具体、可度量、可实现、相关性、时限)对具体工作进行描述。依据具体化的工作,优化部门岗位任务,制定各部门岗位的各项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形成相关制度,着重厘清部门间工作的边界归属。

(二)完善发展规划,形成目标体系

1.制定学院五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形成目标链

对学院现状进行SWOT分析,完善学院总规划和专项规划,健全学院规划体系。规划建设目标体系,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完整的目标体系。各系在对所辖专业进行SWOT分析基础上,依据学院专项规划目标,编制各系专业建设子规划,并依此编制各专业建设方案,明确年度建设目标、任务、措施、预期效果,形成学院规划与各系规划目标执行链。

       图3  学院规划目标链示意图(下载文件后观看)

2.建立规划落实与反馈机制,不断修正目标,确保完成质量

将规划任务落实完成状况与信息平台结合,实现过程数据的实时采集,进行基于数据分析的规划目标执行、分析、反馈与改进,完成对规划执行情况的信息汇总。编制“专业—各系—分项规划—总规划”为链条的规划执行情况年度报告。依据报告结论不断修正目标链、步步逼近规划目标,确保实现规划目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三)制定内部质量标准,形成标准体系

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系列质量标准,将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关键环节和控制指标纳入标准中,形成标准体系。

 表 1 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系列标准

类别

专业、课程标准

教师发展标准

学生发展标准

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建立和完善专业、课程系列质量标准,明确质量控制要点,形成考核性诊断标准体系:

1.专业标准

专业建设标准

专业教学标准

2.课程标准

课程建设标准

课程教学标准

按教师职业发展、岗位聘任、评聘认证、业绩考核、学习实践等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应标准,明确质量控制要点,形成教师发展考核性诊断系列标准:

1.职业发展

教师职业道德标准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考核标准(初级、中级、高级)

“双师素质”认定标准

教师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标准

2.岗位聘任

岗位聘任标准

职级聘任标准

任课聘任标准(含校内专任、校内兼课、校外兼课、校外兼职等教师)

3.评聘认证

专业带头人评聘标准

骨干教师评聘标准

4.业绩考核

专业带头人考核标准

骨干教师考核标准

5.学习实践

培训研修考核标准

社会实践锻炼考核标准

 

按学业发展、职业发展、个人发展、团队发展等领域制定和完善学生发展标准,明确质量控制重点和指标,形成学生发展考核

性诊断标准,四个领域标准要素主要包括:

1.学业发展标准要素

学业目标

自我管理

学习能力

学习效果

表达与沟通

学习交流

专业拓展

创新能力

学业提升计划

2.职业发展标准要素

职业生涯规划

专业学习

职业准备

创业精神

就业计划

3.个人发展标准要素

个人发展目标

了解自己

了解他人友好相处

身心健康

价值观

责任心

学习能力

管理能力

理财能力

创业能力

4.团队发展标准要素

价值观

行为规范

团结协作

责任意识

领导能力

(四)完善相关制度,建立诊改机制

1.梳理组织机构管控事项,完善学院管理制度并形成内控机制。

为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努力为学院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对学院现行的规章制度开展集中梳理工作。

规章制度的梳理和修改完善力求体现法制统一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保留适应的、废止过时的、修订残缺的、制定空白的,结合高等教育规律及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保证规章制度的合法性、程序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体现稳定性与前瞻性相结合。方法采用“分块处理”、“归口梳理”的方式进行。

(1)完善管控制度。完善党政综合、组织人事、质量管理、教学管理、科研培训、招生就业、学生工作、财务资产、基建后勤、对外合作交流、信息化网络等方面管理制度。

(2)设计工作流程。按PDCA原则对学院的组织、人事、财务、教学、学生、科研、后勤保障、社会培训、产学合作、国际交流、信息管理等工作事项,设计与管理制度匹配的工作流程,编制适用范围、工作程序与控制重点等明确的学院内控程序,同时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完善学院内控机制。

2.建立考核性诊断和质量报告制度,实现质量保证螺旋递进

完善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的考核性诊断制度,建立学院—部门(系部)—教研室(岗位)三层级的质量分析、报告、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反馈实施、运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反馈质量诊断结果与改进建议;建立学院质量分析与报告制度,明确质量报告的种类、发布频次、周期、内容、范围、要求等;编制学院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向全院发布,接受全院师生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监督。

建立数据采集和反馈制度,实时掌握和反馈运行工作状态数据,为实施过程的诊断与改进提供参考依据;编制责权部门相关工作流程步骤文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实施目标管理。

(五)建设校本数据平台,形成智能化校园

建设对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校本数据平台,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教学运行、控制反馈、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完善校本数据平台功能,实现不同角色的应用。实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况和核心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判断发展变化趋势、寻找影响因素,及时为教学工作改进与完善提供可靠数据统计信息。

(六)以师生发展为根本,建设特色校园质量文化

1.完善质量文化环境

进行质量文化的顶层设计,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质量文化理念,打造具有学院特色的专业文化环境,提高全院教职工、学生的质量意识。

2.建立质量行为准则

通过完善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的质量文化成果,提升质量理念,逐步完善质量管理手册内容,建立持续有效的质量行为准则,规范全员的质量行为,使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3.打造特色校园质量文化

有机融合地域产业文化精神、现代大学精神、创业文化和制度文化。通过开展全员化、多层次、多角度的质量教育、研讨和实践活动,提升全员的质量管理理念,打造“主动、自律、乐学、乐业”的氛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现代质量观,使学院教育教学进入高质量的良性循环状态,拥有高水平的质量管理和高素质教职员工队伍,形成特色校园质量文化。  

五、诊改运行

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开展学院诊改工作,需要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架构内重点关注:

(一)学校层面

1.实施目标管理与部门绩效考核,保证各项工作运行质量

建立“目标-标准-运行-诊断-改进”8字质量改进螺旋的常态化自我诊改机制,将学院年度工作任务落实、各类项目建设、过程管理成效作为部门绩效考核性诊断的重要依据。

图4  8字质量改进螺旋(请下载文件后观看)

2.依托数据平台,建立基于数据分析的诊改与报告机制

依托校本数据平台,按照学院、各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及目标任务的主体责任,依据内部质量标准,设立质量影响因素的坐标系和预警线;各管理层级、各责任主体依据校本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诊断预警情况,按各类各项工作标准及时进行改进。运用校本数据平台实时、动态地采集学院运行状态数据,在对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监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状态,及时反馈与改进,将学院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作为学校目标调整、修正依据。

(二)专业层面

1.根据专业建设目标链,层层落实建设质量

依据专业建设规划、各系专业建设子规划,建设院、系专业建设目标链,结合年度工作要点中专业建设任务,相关职能部门、各系编制专业建设年度工作计划,层层落实,确保专业建设质量。

2.关注专业发展及质量,实施专业动态优化调整

按照学院专业设置与优化调整管理办法和专业调整工作流程,每年进行一次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各系要通过市场需求调研(关注专业对接区域行业产业发展、聚焦重点建设专业与主导产业结合程度和专业为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贡献度)、就业市场分析、毕业生跟踪调研、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学生能力测评情况分析、学生学业情况分析,作为专业设置调整、结构优化和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依据。

图5  专业质量分析、优化调整示意图(请下载文件后观看)

3.开展基于数据的状态分析,实施专业考核性诊改

运用校本数据平台,实时采集专业运行状态数据,通过数据采集、专业考核性诊断和专业评估或认证,开展基于现状的数据分析,实施专业考核性诊断。监测专业建设、课程教学质量状态,及时反馈与改进。

(三)课程层面

1.依据课程建设规划,实施课程建设的目标管理

依据专业建设规划制定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方案,对课程建设及教学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等环节实时跟踪,改进课堂状态,促进预期课程目标达成。

2.依托院系两级督导制度,加强课程质量管控

校院两级质量管理组织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对课程实施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等环节进行诊断与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监督改进效果。

3.建立课程教学数据分析机制,开展过程监控诊改

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分析、学习达标率、课程教学评价,教研室编制课程质量分析报告,作为学生课程学习标准修正依据。学院结合期终课程教学测评,学生学习结果,进行适时性的课程教学考核性诊断,建立课程教学数据分析机制,实行课程教学考核性诊断。教师针对课程教学考核性诊断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

(四)教师发展层面

1.完善教师发展标准,建立教师发展激励机制

制定学院师资与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并层层分解逐项落实到部门;依据学院师资与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和专业发展需求,制定部门、专业师资与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编制年度实施路线图;依据学院系列质量标准文件,系统设计阶梯式教师发展规划,完善教师发展标准,并对各相关部门实施目标管理。

依据学院教师发展标准,系统设计教师能力提升与培养的方式方法;建立教师职称晋升、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评聘、教学名师、技能大师评选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与教师发展契合的系列标准、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诊断改进师资与干部队伍状态,系统设计激励提升机制。

2.着力建设教师发展中心,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依据部门和专业师资与干部队伍建设规划,根据教师职业发展需要,着力建设学院教师发展中心。通过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开展教师教学培训、搭建教学观摩平台、共享教学资源等措施,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

学院搭建教师进修、挂职锻炼、学历提升、出国研修、国(省)培训、网络培训、企业锻炼等平台,通过开展教师听课、教学技能比赛、说课竞赛、优质课比赛、“以老带新”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增强学院师资水平。

3.依照师资队伍质量控制关键点,实施教师发展的诊断与改进

实施教师全员素质提高计划,完善教师培养体系。根据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与教学工作任务制定教师年度工作计划,充分利用校本数据平台、教务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平台,对教师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参照教师工作表现质量控制关键点,开展监控、预警、诊断与改进工作。

表 2 教师工作表现质量控制关键点

控制关键点

重点关注要素

控制主体

职业道德

政治素养、师德师风、教学态度、团队意识

系(部)、教研室、教师

工作能力

任职资格、教学能力、专业素质、教学效果

工作状态

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信息技术应用、科学研究、参加培训、企业锻炼

(五)学生发展层面

1.实施学生自测诊断,开展学生状态数据分析

依据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实施方案及学生发展标准,编制各个领域多维度的学生自我诊断问表。依托校本数据平台,实施问卷式的学生自我诊断,将诊断结果应用于素质教育方案的调整、教学实施的改进;实时采集学生状态数据,基于数据统计分析监测学生质量状态,及时反馈和改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2.健全相关机制,形成良好的学生成长环境

通过对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学生成绩、学生参赛情况、学生活动情况、学生满意度调研、特殊学生群体关爱度、心理辅导达成度、预警补救完成情况等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诊断,查找问题,分析原因,修正学生素质教育方案,不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制定学生发展手册,让每一名学生明确自己发展目标。

六、工作要求

(一)明确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机制

要高度重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落实学院及相关单位主体责任(见附件1),承担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主要职责。成立学院诊断与改进工作领导小组及各工作组,各级负责人要根据分工和职责加强对诊改工作的领导,及时组织、检查、处理、通报相关工作,确保相关工作开展及时、到位、高效。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保障,形成质量监测、反馈与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

(二)注重问题导向,坚持标准引领

要把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作为学院诊改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点。参照已开发的系列专业标准,会同行业企业,开展相关专业诊改工作,探索国际专业认证,倒逼专业改革,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并利用问题导向的工作方式和PDCA循环的运行模式,针对学院现有的质量保证制度进行梳理,发现问题,建立阶段性的改进目标。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与分工,落实整改工作的质量保证主体,每个质量保证主体形成一个质量改进提升的螺旋,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学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

要组织开展诊改工作的学习培训,解读有关政策制度、质量标准、学院质量目标、质量方针等,领会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文化的精神实质。加强网络媒体宣传,及时更新相关政策、报道工作动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七、保障措施

(一)建立保障机制

1.提供制度保障

依据学院《章程》,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规范管理程序,坚持制度管事、制度管人,保证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2.提供组织保障

学院质量保证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决策,提出整改意见,审定整改方案,对各阶段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督查;协调诊改工作办公室与各有关部门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审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工作自我“诊改”报告、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等。委员会办公室主要负责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的日常组织和协调事务。

各系部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组,负责本系部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的领导,工作组组长由系部主任担任,工作组成员由系部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秘书等组成。各系部、各教研室和班级均选配1名信息员,负责日常诊改信息的收集和报送。

3.提供经费保障

学院根据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实施方案的目标和任务,科学规划、合理调配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经费资源,制定经费使用相关管理办法,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管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学院每年设立诊改工作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体系建设、工作实施、平台建设、培训和质量文化建设等项目的支出,全面保障学院各项诊改工作的顺利实施。

4.提供安全服务保障

加强安全工作组织领导,落实安全责任制。完善安全制度,加强安全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加强防范管理。改善校园环境,消除安全隐患。强化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定期研究安全工作,落实长效机制。

后勤服务部门开展对学生食堂、宿舍满意情况,校园环境卫生、安全满意情况,学生文明宿舍、文明教室创建情况等工作形成调查问卷,通过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后勤服务质量报告,完善相关制度,建立专项诊断,不断优化师生生活、工作环境。

(二)建立奖惩机制

以学院组织机构绩效考核性诊断制度(部门绩效考核办法)为切入点,对实施的各项工作结果、过程、达标情况进行考核诊断,将考核结果与激励挂钩,实现各项工作目标,并不断创造性地超越原定目标,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形成动力机制。

(三)建立问责机制

明确实施方案中的各组织层级的职能与职责,制定具体工作标准,以此为依据实施履职测评,测评结果与部门绩效挂钩,对没有完成目标任务和出现差错的进行问责,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

八、实施阶段及安排

(一)启动阶段(2020.11-2021.7)

制定诊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组织学习动员,准确理解《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简称指导方案)的基本精神,掌握实质内涵。分解指标体系,落实责任,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二)自主诊断阶段(2021.8-2022.7)

学院根据省级诊改工作实施方案,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本院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依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数据,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情况及效果定期逐项进行自主诊改,并将自主诊改情况写入本院质量年度报告,同时形成《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改报告》。逐年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并完成区域社会经济(行业)发展规划、学院事业发展规划、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等资料撰写工作。各诊改专项工作组(职能部门、院系)开展自我诊断,拟定年度自我诊改报告,实施整改,按《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参考表》要求,肯定成绩、找出差距、逐项落实。

试点专业(每系选取一个专业)根据专业特色,结合专业标准,按照《专业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开展专业诊改,形成专业自我诊改报告。

(三)集中改进建设阶段(2022.8-2022.12)

各诊改专项工作组针对自我诊断工作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和差距,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形成《改进方案》进行逐步改进,直至达标。学院组织专家组全面检查诊改准备工作,依据各项指标进行逐项检查。

(四)验收复核阶段(2023.1-2023.3)

学院对改进效果进行初步验收。聘请校内外专家检查指导,进行预审核,完善体系,并向河北省教育厅提出接受复核的书面申请。

(五)迎审阶段(2023.4-2023.7)

各诊改工作机构根据自我诊改验收结果,进行最后材料汇总;向省教育厅提交书面及电子《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改报告》等相关资料。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改报告》《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区域社会经济(行业)发展规划、学院事业发展规划、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等资料在校园网上对社会公布。做好评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和评审期间的活动安排,迎接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专家进校考察。

 

 

      2020年9月25日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