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推荐

馆藏·好书·推荐——《今日简史》

发布时间:2022-01-28 10:55:00    点击:   发布人:图书馆


继《人类简史》与《未来简史》之后,以色列鬼才青年历史学家尤瓦尔 .赫拉利,以“当下的世界”为课题,再次续写《今日简史》这本书。 他洞悉了人类世界正在发生的三大重要变化与人类社会即将面临的重大挑战。这些“人类命运大议题”,也将给每一位读者留出了丰富而又广阔的思考空间。

“读史明鉴,鉴往知来。” 人生而如浮萍,对过去世界无所知晓。对未来,也因所学的根基不够深厚,而无法提出清晰的观点。而史学家的出现,规整了每个时代应有的秩序,将过去、现在、甚至未来世界的模样,如画卷般刻画地淋漓尽致,深浅不一......

《今日简史》这本书围绕“科技颠覆、生态崩溃与核战争”三方面,重审当下局势,并提出了“重新构建人类社会的全球认同”这存异求同的观点。

这本书自出版以来也遭到了众多历史、哲学家的批判,认为以“众多案例”诉说的“简史”非“史”,而是“缺少沉思的拿来主义”,即使能令读者耳目一新,看似“一扫陈腐,却无深度可言”。可这并不影响这本书在畅销榜的地位。追其缘由,是因为大多数的读者都更愿意接受一个“简便易懂”的世界观。 作为本书的读者,不需要带着阅读“大历史”的情绪去阅读。此书的内容丰富,涉猎广泛,却与历史史书之深度与严谨性全然不同。我们完全可以抱着“认知当今世界社会的发展格局”这个观点思路去翻阅这本书,作为对未来世界变化的思考前提。

人类之幸,应是在文明的驱使下,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在当下的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时,仍需要我们抽身琐事,停下脚步思考。因为世界格局的变化将与每个人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我们的下一代。我们该如何同他们解释当下世界的转变?对他们而言,终将迎来的新世界,又将着眼关注于哪些领域的改变与发展?这些变化与发展,对他们的直接影响又会是什么?

个人笔记与感想

(一)差异与融合

我们应该接受并承认每个种族长久以来的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从未消失。就像人类和动物的差别。比如“大猩猩”与“黑猩猩”原本是同一物种,而后分裂成两个不同的族群,各自演化、繁衍。分裂后的物种再不会融合。就像猫和狗不能融合,长颈鹿与大象亦是。而人类的部落,“因为聚集而产生越来越大的群体”,这些群体中的人,又有一些是来自其他不同的群体。有些群体,甚至“在不久之前还水火不容” ......人类群体的特征在于,不仅可以融合,还能够“长长久久”。因为不同的人群,是可以通过相同的“实践”来建立连接,就像奥运会比赛一样,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的人以运动员的身份,代表国家,遵守并加入一场规则清晰、秩序井然的竞技比赛。获得成功的运动员,接受来自世界的欢呼与掌声,奏响专属本国的国歌。再比如“战争”的爆发,也曾将国与国之间,推向一场“命运的融合”。

作者更希望人类社会,通过在“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矛盾中寻找到认同点的“融合”,达到各名族间的“统一政治秩序与规则”。因为“科技颠覆与生态是需要合作共建、核战争并非是一个国家能够控制…” 这些历史性的命运问题,虽说是“老故事”,但我们更需要“新的故事”来推进文明与发展。

(二)

科技颠覆,“智人”或将主宰世界

科技颠覆之“智人”时代已经到来,而“人类”将被重塑。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生活,“智能化机器”或将作为人类世界的另一个崭新的物种存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当下,“智人”模仿和学习人类发展的进度,已经急剧加速,甚至于发展到机器人之间的互相竞争与角逐。“自2017年12月谷歌AlphaZero,以短短4小时学习时间,战胜Stockfish 8为代表的全球计算机国际象棋冠军。”人类积攒百年的国际象棋经验,在短时间内被“智人”的程序化计算,反复实践、突破,甚至被更深度地改进。我们不禁感叹,科技终将颠覆人类社会的发展,“智人”或将主宰世界。

那些赋予情绪化的敏感“神经”,兼具敏捷及肌肉协调性的“智人”,正以缓慢的步伐走来,逐步替代着人类的工作。 在应用方面,大到企业、国家,小到普通家庭,都已陆续出现各种功能化的“智人”的影子。他们中的有些“人”,服务于社会的公共事业,在将来,更有可能被发展成人类行为的“决策者”,甚至被赋予人类的“直觉与意识”。有些甚至已经卷入到了国与国之间的政治斗争,直至被应用于战争。

另一方面,“科技”已经令我们离自身的身体感官越来越遥远。电子产品的更新迭代,令人们的视觉模糊,听觉失聪,味觉逐渐钝化......随之而来“后浪逐前浪”,人类的生存是否再会面临挑战?

“如果说19世纪替代‘马车夫’工作的是出租车司机,那我们现在面临的也是同样的问题,只是这次,被淘汰的角色不再是‘马车夫’,而可能是‘马’......”

(三)

“信息技术数据”的归属权在谁?

如果说现代社会,最贵的是“资产”,那么比这更贵的应该是“信息安全”。不久前“Facebook脸书”信息泄密事件,被卷入总统选举事件的丑闻,把“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推到了风口浪尖。我们不禁思考: 自由主义时代的这些信息安全归属权,该是由谁来监管与使用?政府部门,企业自身?还是个人?又有谁是最终那个站出来,给予弱者支持与保护的人?

通过信息技术的传递,“科技与生物技术一旦相结合,新的社会结构与分配又将重新构成”,这也必将会剥夺全球几十亿人的饭碗。因为掌握信息使用权力的,永远只是那一少部分的“社会精英人士”。

(四)

“生态”主宰着人类的命运。

“肉类”的生产不仅给会给动物带来无穷无尽的苦难与灭绝,更是给人类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肉质中的添加剂,抗生素等化学成分,污染水体、空气与土壤。生产肉类食品需要的淡水资源,消耗量亦是巨大。甚至连“全球变暖”也有“肉类加工”的一份“功劳”。为了改变这种生态破坏带来的灾难,2013年的第一片人造肉经过“细胞”培育成功,但研发投入巨大。但试想,即使多年后的细胞培育人造肉片或将降至极低的成本,到那时,人类是否能欣然接受这种新的饮食文化?

(五)

核武器在人类历史上出现后,人们对民族主义导致的战争反倒是不再恐惧,而是更担心核战争的爆发。美苏冷战后,世界恢复了前所未有的和平。如果各国之间不成立共同控制与对抗的更大的群体,那么英、美、俄的新式核武储备,是否会再次掀起波澜,将人类带到毁灭的边缘?

总结:在了解民主的局限性,调整、改善自由民主的制度之后,相信“新的故事”即将重启征程。政治、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需要努力地拥抱改变,因为 “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

转自微信订阅号:青葭文学